上海文联为都江堰建立首个学生打击乐团记实
时间:
2010-04-21
来源:
分享:
“鼓动天下,敲响中华!鼓动天下,敲响中华!”伴着轰轰然充满节奏的鼓声,都江堰聚源中学板房校区内的30多名学生身着校服,站在碎石铺设的简易操场上,在上海打击乐协会秘书长、著名演奏家陈少伦有节奏地手势指挥下,在寒风中额头略渗出汗珠,但看出孩子们兴奋的眼神已经对这一从来没见过的打击乐器“好喜欢”!
1月4日下午,也是元旦开学的第一天。都江堰,也是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的首个学生行进打击乐团在聚源中学挂牌成立的情景。
希望之聚
要知道,上海运出的这批乐器中午才到,在四川、上海两地的音乐师生饭都顾上吃就马上拼装这些“庞然”乐器,而这些聚源中学小鼓手原来还站惊惊的有点不知所措,但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就让他满意地连连点头一边示范敲着鼓一边高喊着,脸上充满着和孩子们一样兴奋的表情,没过多久,几个孩子都已经在问陈老师,“我们以后也想考音乐学院”,孩子们这一愿望让陈老师等打击乐专家激动不已。
话分两头,这个学生乐团是由上海市打击乐协会和四川音乐学院共同援助建立的,上海市打击乐协会通过与专业单位以及天津文森巴哈乐器有限公司的积极协商,决定由协会和上海市文联艺术团共同出面捐赠一套打击乐器材给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并由协会委托四川音乐学院提供打击乐师资,为聚源中学打造一支行进打击乐团,争取在2009年9月新校区入住开学典礼上登台演出,并且在世博会期间邀请来上海。前者提供价值十余万元的40套鼓,包括大鼓、小军鼓、通通鼓等;而后者则利用就近的优势,定期派出专业老师到聚源中学培训打击乐团。
据介绍:这次活动的起因则在2008年的夏天,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举办了一项特殊夏令营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专家和沪上打击乐专家共同探讨通过教孩子们演奏打击乐器,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往日的自信、建立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团队意识。来自四川省绵竹县的20名五年级小学生参加了这次夏令营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做恶梦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交流增多了,天性也慢慢得到了恢复。国外科学已经研究证明“打击乐是所有乐器中,最容易上手的,而且它的音响效果非常振奋人心,能对消沉的心态造成积极的冲击影响”。
继后,上海市打击乐协会在文联领导和四川音乐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联手文联艺术团促成了这件被都江堰市委领导看成是“四川大地震以来的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为民为孩子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文联党组副书记何麟在面露笑容的孩子面前激动的表示,“争取在2009年9月新校区入住开学典礼上登台演出,并且在世博会期间邀请你们来上海表演”。
而陈少伦则补充道:“这只是个开始,以后我们还会陆续运来更多的打击乐器,包括马林巴琴、小钟琴等等,乐团的规模也会再扩大,理想是达到100人,演出效果会非常精彩!”
生命之源
除此之外,和打击乐协会一起到聚源中学的,还有同属上海市文联的上海翻译家协会代表。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600多套世界名著译本和100本英汉小词典,协会秘书长赵芸笑着说:“又是看书,又是打鼓,两个活动正好一动一静,也是希望之聚、生命之源---聚源中学,呵呵。”
赵芸介绍说,2008年秋季,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团在讨论协会工作时,积极倡议协会会员为灾区学生提供自己译、编、著的作品,为灾区图书馆重建、为灾区学生提供精神资源作出自己的努力,使孩子们在倒塌的土地上能重建希望之梦,再燃生命之火。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得知此消息也大力支持,将世界名著和外语类学习书籍赠送给协会,表达他们对灾区学校的援助之心。正如译协翻译家们在赠书扉页上写下的励志赠言:“没有秋霜的锤打,没有秋风的锻铸,枫叶哪会这样的红彻!愿你像火红的枫叶,在重建家园中坚韧炽热,再创辉煌!”
沪川两地携手
与此同时,聚源中学还挂牌名为“川音实验教学基地”,使他们在恢复重建之时不仅仅感受到上海人民的关心,更让四川当地的音乐学院在丰富学识涵养和培养艺术兴趣等方面给灾区的孩子们得到补充和提高。
由此,上海的两个协会的热心会员成全了大家的心愿,一同走上了都江堰爱心捐赠之路,现在又加上当地音乐专业院校如虎添翼,相信这一爱心之路还将扩展,这一“希望之聚、生命之源”的活动还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