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师的声音——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特聘首位台湾籍评委连雅文
时间:
2010-08-01
来源:
分享:
聆听大师的声音
——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特聘首位台湾籍评委连雅文
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暨打击乐夏令营既是一次全国青少年打击乐的顶级赛事;又是青少年打击乐才艺展演、学习交流的舞台;同时,也是打击乐演奏者、研究者、教学者进行探讨、示范和互动的平台。大赛期间组委会在活动设计中还安排了数场大师班的讲座,为大赛增添了浓浓的学术气息,丰富了大赛的艺术内涵。
连雅文先生是本届组委会特聘的首位台湾籍评委,关于连雅文其人,国内的打击乐爱好者也许比较陌生,他在国际音乐领域和台湾音乐界却是一位极富盛名的国际知名定音鼓演奏家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1975年他成为台湾第一位打击乐专修生,1985年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学院打击乐演奏系特优文凭毕业,自1985年担任台湾爱乐交响乐团(NSO)定音鼓首席至今,1986年创立“台北打击乐团”,2002年创办“连雅文打击乐教学系统”;2005创立“连雅文打击乐团”,出版众多古典音乐专辑,《起鼓》和《被丢弃的宝贝》两张专辑还获得了台湾金曲奖。一路走来,他在打击乐演奏和教学上硕果累累,被公认为台湾打击乐艺术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当天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连雅文不仅生动地与听众分享了定音鼓的演奏技术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同时,还与青少年打击乐朋友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走上打击乐音乐道路的坎坷与因缘,他笑称自己是国际职业交响乐团里唯一的“独行者”——只用一只脚控制定音鼓,由于右脚不便,演出时他只能靠左脚调整定音鼓音准。他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更加深知打击乐触动人们心灵的宽容度以及能激发听者不同的生命启发。为了推动打击乐艺术教育的普及,他很早便投入到打击乐推广和教学中,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连雅文打击乐教学系统。
连雅文“高成就、低挫折”击乐教学法如是说
讲座结束后,记者便迫不及待地追问他关于青少年打击乐教学方面的问题,他欣然一一作答。记者少不了先请他对这几天来参赛的青少年打击乐的表现做番评价,连老师,非常肯定大陆青少年在打击乐表现上的活泼性及自在感,这一点他认为同台湾的小朋友不相上下。这种素质对音乐创作是很有益的。同时,他也关注到参赛的小朋友在打击乐的手势上的用心和专注程度,这一特点是台湾小朋友赶不及的。
当记者请他指点一下大陆青少年在打击乐的表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他则认为,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环境因素等等不尽相同,打击乐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更需要建立一种健康发展的环境,相对而言,台湾小朋友学习打击乐显得更自由些,放松些,因而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及节奏的律动性等方面比较有感觉。当然这与台湾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比较追求自由、随意及乐活等有关,还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期望和动机比较单纯也有关,孩子在比较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下学习没有压力感和挫折感,容易发挥音乐的潜能,体验到音乐的丰富内涵。过度注重外在手势、演奏技法也会对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性受限。他强调打击乐的技术不仅仅是手势,还包括与伙伴之间的互动,音乐感和律动性的培养,音乐的合奏平衡、音乐的对话等等全面的技术培养。
连老师由此分享了他在儿童学习音乐方面探索和实践的“高成就、低挫折”理念的儿童打击乐系统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环境急速改变,连雅文洞察到台湾音乐基础教育缺失与新生代音乐教学内涵必须更新,传统音乐教育已不再切合儿童需要,只强调演奏技巧的训练,使儿童在学习上有强烈挫折;单一教学的方式,也容易受限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盲点;音乐与生活的脱节,更让儿童缺乏学习动机,在上述的种种因素影响下,学习音乐反倒使儿童视之为畏途,让家长在付出成本之后,得到的是更多的负担。
鉴于此,他将累积了近三十年的丰富演奏及教学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策略,并针对时下台湾坊间音乐教育的缺失,设计出一系列的《连雅文打击乐教学系统》。这套创新的教学系统,强调让儿童从节奏感作为入门,借着高成就、低挫折的击乐教学法,在单一的音乐学习中加入了其他文化元素及艺术种类的学习和互动,如歌唱、表演、品鉴等等,让儿童乐于学习音乐;而教学系统中创新地融入了环境音乐的元素,更加强了音乐与生活的连结,诱导儿童自主性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各种可能的素材来制作乐器,也培养儿童对于身处环境多一份的关心。让在教室中的学习,延伸至居家和社会,成功地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与洞察力。
连老师形象地比喻“高成就、低挫折”击乐教学法,不是生产“鼓手的工场”
而是生产“未来的音乐家”。首次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打击乐的盛会,目睹了大陆打击乐发展的进步,他表示希望可以与更多大陆打击乐家交流艺术教育经验。
特约记者: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