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打击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真贵
时间:
2010-08-10
来源:
分享:
艺运长久 耕耘不止
——访“中国打击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真贵
2010年8月5日晚,当 “敦煌之夜—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获奖音乐会”即将激情上演之际,本届大赛组委会主任何麟先生走上舞台祝贺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之时,又郑重地把本届组委会评定的“中国打击乐终身成就奖”的荣誉授予了长期以来为中国打击乐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学科的创建做出了积极贡献的李真贵先生。当李先生上台领奖之时全场观众致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记者也把敬意的目光投向了这位数日来,为本届大赛评审全神投入、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打击乐音乐专业的先驱。
作为本届大赛特约记者,数日的赛事全程跟踪,记者对这位长者印象深刻,自大赛开赛前日记者见缝插针的短暂采访中,从他专注的神情和低吟的言谈中,我感到他身上凸显的一股坚毅厚实和沉稳内敛的性格。在整个赛程评审中,见到他时,他常常是凝神专注,严谨细致,少言寡语,沉思冥想,又由于每天比赛结束各评委都要就选手参赛情况及打击乐发展、研究、教学及推广的话题讨论到深夜,中等偏瘦的他看上去略带着疲惫,好几次想在评审间隙欲走上去采访他,见此情景又不忍心去干扰他的思绪和沉静,一直到大赛赛程结束获奖音乐会后的第六届赛事新闻发布会上,才有机会就有关中国民族打击乐发展之路的有关话题访谈了他。
关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兴起与繁荣
记者:身为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器乐集成特约编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又是本届大赛评委会主席,李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打击乐音乐专业的研究和教学的工作,特别是在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打击乐民族化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请李先生概述一下目前中国民族打击乐发展的情况?
李先生:首先,感谢组委会让我这位从事民族打击乐的研究者担任本届评委会主席,这说明组委会对本民族打击乐的关心和关注,以及对本民族打击乐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自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为文化艺术生活的活跃奠定了基础,大众喜闻乐奏的民间锣鼓乐于是迅猛发展。80年代初至90年代的10年间,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可谓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锣鼓协会及鼓乐团,其中以山西、陕西、河南的发展最为热烈。群众性自发的打击乐普及红红火火,达到千人锣鼓的场面。那个时期,群众性的鼓乐发展了起来,以此也带动了打击乐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推进,特别是打击乐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给中国的民族打击乐注入了崭新的生命活力。
应该说目前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形成了两条线齐头并进的态势。一条是大众化的群体基础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遍布全国乡镇,因为百姓的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来自民间的锣鼓,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而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底并被广为接受和传承。另一条是专业化的教学基础的发展,早在60年代中国民族打击乐在各大音乐院校开始兴起,期间曾经历了10年的断层期,直至80年代末开始形成了“教学活动相当活跃”的新格局。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在教学的规范性上做出了自文革以后恢复了打击乐考级的制度;在教学的开放性上加强了国际间的打击乐教育领域之间的频繁往来;由此,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我国优秀的高质量的打击乐专业人才,他们成为目前中国各地打击乐专业领域的掌门人和积极的推进者,为今天中国打击乐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也缩短了中国打击乐水平与世界打击乐水平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到90年代,大批留学海外的学子及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年轻职业打击乐演奏家们,学有所成,功有专术,均陆续归国求发展,逐渐壮大了我国打击乐专业教师的队伍,也促进了我国各大城市职业化打击乐团的发展和兴旺,使得打击乐作为单独的舞台表演形式全新的展现在音乐表演的舞台上,专业和业余,职业化和社会化的组团形式;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音乐元素互相融合;形成了民族与世界和谐共融,丰富多元的现代打击乐音乐世界。
这个时期,出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团。如“北京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正式成立于2000年初。音乐风格融合民族传统与现代打击乐,大胆引进旋律丰富的背景音乐,以赋予作品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感,展现中国年青一代的蓬勃朝气。同时,乐团寻求开放与创新的理念,创造性地发挥打击乐的色彩性和表演性,视听结合,创造高水平的打击乐舞台表演艺术。 红罂粟的出现同时受到国际演艺界的关注,红罂粟满载自己特有的风采和激情走访了加拿大、美国、南非、新加坡等七、八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向世界展示和介绍了中国打击乐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由农民组成的大型鼓乐队相继出现在各类活动中,如大连的“中国第一届民间艺术节”、 “太原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92'香港区局艺术节”、“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等。第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来自山西、陕西、北京的千人大型锣鼓的精彩表演,震憾了全场的数万观众,质朴、深沉、坚毅、图强的鼓声,打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弦。这可说是将民间鼓乐的兴盛推向了顶峰。与此同时,也通过受邀参加 “93'柏林世界打击乐艺术节”等国际性的演出交流,把中国的民族鼓乐传播到世界各国。
关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传承和创新
记者:记得李先生曾说:“我国民间音乐对于专业创作者来说,实在是一片必然要投身其中的海洋。谁进入的深、谁进入的长久,谁进入的忘我,谁就与众不同,谁也就会艺运长久。”而李先生数十年来不仅专注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还潜心于民族打击乐音乐的创作和艺术的演绎,作品等身,艺术造诣深厚,深得打击乐同行的尊敬和观众的喜爱。1995年5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李真贵中国打击乐音乐会”,可谓首开中国打击乐音乐史上的先河。非同凡响,令人震撼。也可以说这场音乐会集合了您几十年投身民族打击乐的研究、创作和教学成果的展示。那么,在当今中国打击乐的发展呈现民族与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请您为我们指点一下如何来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我们本民族的打击乐?
李先生:我们民族打击乐的作曲也罢,改编也罢,音乐素材基本都来自民间。从我国打击乐的演奏方面看,其技巧、手法及演奏风格也都主要根源于民间。可以说,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打击乐的精髓都植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片蕴藏着无数宝贝的海洋,这些宝贝每每带着浓淡有致的生活气息,带着清新隽永的艺术魅力,带着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情,带着辽阔舒朗的原野芳菲......象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田隆信编曲),山西鼓乐《滚核桃》(王宝灿、郝世勋整理、李真贵记谱)、《牛斗虎》(李真贵、王宝灿编曲)、 西安鼓乐--《老虎磨牙》(安志顺编曲)、鼓乐合奏《八仙过海》(李真贵、朱润福曲)、《龙腾虎跃》(李民雄曲)等等,这些作品无不取自于民间的故事和生活场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对鼓技的开掘、曲目的创作及表演的形式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1984年在山西我观看农民们表演的安塞腰鼓--哎呀,我真是受感动,他们表演的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忘我,那样地动人心魄。尤其是他们在山野踏着泥土的那种表演,他们的粗旷豪放的精气神裹着泥土,直冲云霄,真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氛,太不一般了,我流着眼泪,看得如痴如醉。农民的那种表演,太淳朴了,太可爱了。民间音乐有一种很高的情感意蕴,那就是真情讴歌,无论是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这种真情十分难能可贵。
因此,在当今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打击乐的蓬勃发展呈现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共荣、共生的多元化发展大趋势下,更应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形态,将现代先进的打击乐发展的文化理念和现代演绎形式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创新富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产生世界的影响力。因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关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研究与推进
记者:业内人士评价李真贵老师“在鼓乐天地辛勤耕耘三十载,无论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在课堂上教人,或者在理论上探索,他都保持了一种虚怀若谷,冥思慎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恐怕是他成功的真正秘密。”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中第一代打击乐前辈,他在此方面也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在教材方面,他开拓出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方面的第一本教材--《中国打击乐实用教材》,在打击乐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创作领域都卓有功建。对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与推进方面李真贵先生如是说。
李先生:打击乐在近20年里,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我们预计,世界性的打击乐比赛、表演等层出不穷,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改变了打击乐原有从属的地位,一跃成为当今音乐舞台上一枝独秀担当主角的独立音乐表现形式。这种转变也促进了打击乐专业学术的研究和教学的推进。目前,各大音乐院校开始将打击乐从管乐系分离独立发展为现代音乐系,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编制逐渐充实,可见对打击乐的重视程度,这十分令人高兴。
中国打击乐有着漫长而丰厚的历史传统,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并使其不断的发展,这是所有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所面对的问题。打击乐在学科上的创建比较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去完善,特别是在音乐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专业音乐创作与表演艺术如何摆正与中国整体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关系,如何用西洋的乐器来表达和演绎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中国民族乐器的改良和创新及原创作品的创新和推广,打击乐教育专业如何进步细分化等等,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探索。
打击乐在表演艺术的发展方面: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民族器乐和大型民族乐队的发展,打击乐愈来愈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各种打击乐器在民族乐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乐队中并已作为独立声部而出现,逐步从民间走向专业化、从广场艺术走向舞台艺术。在现今音乐作品中,打击乐不但在各类合奏中广泛应用,在重奏、独奏方面亦有所发展。八十年代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从民族器乐发展的困境中,开创了中国打击乐表演艺术发展的新局面。
最后,非常感谢上海打击乐协会同仁对打击乐事业发展的真诚投入和对我本人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打击乐就是我的生命”我将继续不遗余力,为中国打击乐的发展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同时,也希望中西打击乐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国的打击乐事业的发展,尽我们的努力。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工作需要各方人士的支持和关爱。年轻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前途无量;古老的华夏打击乐艺术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后记:关于李真贵的艺术成就
李真贵,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器乐集成特约编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真贵,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器乐集成特约编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九四一年生于重庆。一九六零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九六五年毕业留校从事中国打击乐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为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出版有《中国打击乐实用教程》、《打击乐曲集》、《潮州锣鼓大鼓演奏技法练习》专著及《中国锣鼓乐特性探微》、《论土家族打溜子的艺术特点》等论文多篇。创作有民乐合奏《湘西风情》(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鼓乐《八仙过海》、打击乐《鼓诗》、《冲天泡》、《马灯舞》等。并先后为台湾、香港、德国唱片公司录制《李真贵与中国打击乐》等专辑CD唱片。
为推动民间锣鼓艺术的发展,曾先后率团在北京、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柏林世界文化中心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多次应邀赴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击乐基金会、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西佛吉尼大学、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以及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高雄实验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进行讲学和表演活动。
曾获山西国际锣鼓节表演艺术金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北京电视台《音乐人才》栏目曾作专访报播。传略被辑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等多部词典。九三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特约记者 丁园